第一次追纪录片,看完第( dì)一集久违地充了B站会员( yuán)。看完正片后把每集的花( huā)絮和导演手记都看了,发( fā)现每集的导演都是女性( xìng)。那一刻,又一次深受触动( dòng)。这么温柔纯净的片子,果( guǒ)然是出自女导演们之手( shǒu)啊!
第一集“书海逐光”,关注( zhù)的是盲文以及盲人阅读( dú),也是我从未关注过的领( lǐng)域。从事盲文校对的何然( rán),致力于为盲人改善阅读( dú)环境的何川馆长,盲人音( yīn)乐家兼作家周云鹏。觉得( dé)这一集最能呼应片名,无( wú)论我们的感官是否健全( quán)、条件如何有限,但是还有( yǒu)书籍。只要还能阅读,任何( hé)人都能感受阅读的魅力( lì),通过文学获得生活的勇( yǒng)气和智慧,找到属于自己( jǐ)的人生之路和生命之光( guāng)。
第二集“写作的理由”,主角( jiǎo)是三位女作家——黎紫书、范( fàn)雨素、林白。马来华语作家( jiā)黎紫书说,“写作是一场漫( màn)长的自我问答”。范雨素说( shuō),“读书是享受,写作是受罪( zuì)”,但对“与文学血肉相连”的( de)她来说,写作对她而言就( jiù)是坦然面对自己的命运( yùn),努力向上生长的见证。为( wèi)庆祝自己的《一个人的战( zhàn)争》发表30周年,60多岁的林白( bái)选择去长江野泳,酷飒登( dēng)场的林老师让人难忘。小( xiǎo)时候写日记,让自己有着( zhe)落;青年时写作,让胆怯的( de)自己变得强悍;漫长的失( shī)业时期,只有不停地写才( cái)能缓解焦虑……向林白老师( shī)学习,想做就做,去体验。
第( dì)三集“词语摆渡人”讲述了( le)三位译者的故事,也是我( wǒ)最偏爱的一集。陈英和何( hé)雨珈是我一直关注的译( yì)者。不过陈英老师最有名( míng)的译作——“那不勒斯四部曲( qū)”一直未读,倒是因为读了( le)陈英老师翻译的《碎片》对( duì)费兰特的其他作品产生( shēng)了兴趣,接连读了《烦人的( de)爱》《被遗弃的日子》《暗处的( de)女儿》,陈老师译完一本读( dú)一本。因为生活在成都,所( suǒ)以关注何雨珈老师是一( yī)件特别自然的事情。两位( wèi)老师都很高产,对关注和( hé)喜爱她们的读者而言是( shì)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。俄( é)罗斯文学作品读的少,所( suǒ)以对俄语译者刘文飞也( yě)知之不多。翻译有时候看( kàn)起来是一件挺孤独的事( shì)情,但在不同语言中穿梭( suō),又是独属于译者的幸福( fú)时光。在AI不断进步发展的( de)时代,看到依然有人全心( xīn)全意、甘之如饴地做“词语( yǔ)摆渡人”,并因此安身立命( mìng),也是许多人的慰藉吧。
第( dì)四集“重新出发吧,书们”的( de)主角是二手书店的老板( bǎn)、淘书人、书籍侦探以及那( nà)些被遗忘、闲置的书们。老( lǎo)刘的二手书店——文丰书店( diàn)在河北霸州,一座北方县( xiàn)城。很难想象在中国的县( xiàn)城还有一家存在30多年的( de)二手书店。开书店的过程( chéng)中,老刘也有过转行的机( jī)会,但只因为自己喜欢,一( yī)直坚持到现在。印象最深( shēn)的是老刘谈到来书店的( de)那些人,有些人就来过,之( zhī)后再也未见。淘书人杨兆( zhào)让我想到了成都的读本( běn)屋。每次去华西坝的读本( běn)屋(已搬迁)都会好奇,如此( cǐ)纯粹卖书的书店是怎么( me)生存下来的呢?它是怎么( me)做到书籍质量和价格兼( jiān)顾的呢?后来关注了读本( běn)屋的社交账号,才了解到( dào)原来读本屋的书就是这( zhè)么淘来的。第三位主角华( huá)斯比,笨拙的i人,真切地诠( quán)释了“热爱抵万难”。白天打( dǎ)工,晚上为爱发电,花了五( wǔ)年时间整理出版了民国( guó)探案小说集。看到他把出( chū)版的《陆澹盦侦探影戏小( xiǎo)说集》放在陆澹安的墓前( qián),屏幕前的我鸡皮疙瘩都( dōu)起了。感谢这些书籍打捞( lāo)者,愿每本书都能找到它( tā)的读者。
第五集“给万物写( xiě)说明书的人”讲述了三位( wèi)科普作者的故事。植物科( kē)学画画家马平为植物画( huà)肖像,建筑学科普作者为( wèi)普通人解读建筑密码,天( tiān)文科普作者齐锐带领大( dà)众抵达星空。在看这集的( de)前一天,刚看了一场关于( yú)博物肖像的展览,刚好跟( gēn)马平老师对上,真是一次( cì)美妙的巧合。看完王南老( lǎo)师的部分,再次对中国古( gǔ)建产生了兴趣,种草了好( hǎo)几本书,也想有一天带着( zhe)王南老师的书去看古建( jiàn)和佛像石刻。而看完齐锐( ruì)老师的故事,立马关注了( le)本地的观星活动,一定要( yào)去观一次星。看这集的时( shí)候,脑袋里总浮现一句话( huà)——唯有热爱方可抵岁月漫( màn)长。人生漫漫,找到自己热( rè)爱之事,生命才有锚点,也( yě)不至于白过吧。
第六集“到( dào)田野去”,如名所示,是田野( yě)工作者的主场。海洋文化( huà)研究者盛文强、彝族人类( lèi)学者罗木散、建筑考古学( xué)者刘妍,不同的田野,相似( shì)的野性。三位主角虽从事( shì)不同的研究领域,但在我( wǒ)看来,他们都是某种遗落( luò)、变化、消失的记录者。盛老( lǎo)师的渔具、罗老师的彝族( zú)人生活、刘老师的编木拱( gǒng)桥,多亏了他们的脚步和( hé)笔,我们才知道世间存在( zài)过那些人、事、物。看罗木散( sàn)老师调研去新疆采棉花( huā)的彝族人,不由想到我身( shēn)边也有一些曾去新疆打( dǎ)工的四川汉族人。他们有( yǒu)的也曾去采棉花,还给我( wǒ)家带过新疆棉花,家里人( rén)用这些棉花弹了几床棉( mián)被。还有在新疆做包工头( tóu)的,每年过年才回家。还有( yǒu)一位今年认识的藏族人( rén)。四十多岁的大叔,旺季接( jiē)散客包车生意,淡季打零( líng)工。在他的身上,我看到了( le)与罗木散老师口中彝族( zú)人相似的热情和责任感( gǎn)。哦对,藏族大叔有个儿子( zi),也在成都搞音乐。
感谢制( zhì)作组呈现如此精彩的纪( jì)录片,舍不得结束。希望还( hái)有第四季。









